? 三个有关诚信的故事 - 精神文明建设 - 曲靖政协
通知公告:
政务公开:
  • 收入支出决算总表
  • 三个有关诚信的故事
    2017-09-21 17:29:41   来源:曲靖政协网   评论:0 点击: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 
    市政协办公室    邹卓芸
     
    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同志们,大家好:
         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三个有关诚信的故事。
         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1981年,改革开放初期,在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,热衷做生意的田祥在荒僻的小山沟里,开了第一家私人商店。不久,脑子活泛的田祥又通过向乡亲们借闲钱,付利息的方式办起了米面加工厂、挂面厂,摊子越铺越大,风风光光的田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能人。可是,十年的盲目投资,让田祥欠下了17万多元的债务。90年代初的中国一个“万元户”都了不得,更别说17万多!
          巨额债务的重压,让田祥度日如年。此时的田祥已年过六十,家徒四壁。田祥深知乡亲们的钱来得不容易,欠着这些血汗钱不还,良心过不去。听说捡破烂挣钱,都这把岁数了,也只能干这个,1993年过完小年,田祥就穿着一件羊皮棉袄,背着行李卷离开了村子,临走时,田祥揣上借钱的账本,对依依不舍的老伴说:“老伴儿啊,就算我死了,这个债也得还。揣着这个账本,我心里也好有个数儿。”
          一走就是17年,这期间田祥没有回过一次家,没舍得吃一顿肉,有时发现捡的破烂里有能吃的饭菜,要是还有点没馊的剩肉就算一天额外的惊喜。“那时真难呀,我都要活不起了!”说起这段日子,田祥老泪纵横。可是,日子无论多难,田祥丝毫没有动摇还钱的念头。田祥说:“欠人家的钱,我心里不甘呀!”
          一斤废纸能卖一毛钱,一个饮料瓶5分钱,一个水泥袋2分钱……田祥捡垃圾一捡就是17年。2010年末,77岁的田祥攒够了欠乡亲们的钱,终于可以回家了。当他亲手把当年欠相亲们的钱一笔一笔都还上的时候,田祥欣慰地说:“还是乡亲们好呀,没一个多要的。”当年借钱的乡亲有的已经过世,田祥就把钱还给他们的儿女。有的乡亲也像田祥一样是年近80的耄耋老人,接过田祥的钱感动不已。17年过去了,没人还对当年的欠款抱有希望,有的老人过世了子女们甚至不知道别人家还欠着自家这样一笔欠款。
   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现代版的“一饭千金”的故事。1960年,15岁的刘益标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。为了活命,他逃荒来到河南洛阳,落脚在洛阳市一个叫袁庄的地方,住在村头一座破烂的庙里。挨饿的日子里,能填饱肚子的都是香的,但是有那么一顿饭,刘益标至今都忘不了。虽然事情已经过去50多年,但刘益标回忆起那时的情景,仍然记忆犹新。
           一天已经几天没吃东西的刘益标饿得昏了过去,正巧,村里的一户人家外出,发现了躺在路边的他。这户好心的人家将他背回家中,一点点向他嘴里灌稀饭,才将其救了回来。“我记得醒来之后,那户人家的女主人就递给我一个特别大的白面馒头。”由于时逢三年自然灾害,一个白面馒头就是一条人命,对于一个生活比较宽裕的家庭来说也是最好的口粮。他说,“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饭!”。当年在袁庄,当地老百姓家里需要人干活时,刘益标就去帮忙。活儿干完了,对方管饭。就这样,他和父亲吃着“百家饭”活了下来。一年多后,饥荒逐渐过去,刘益标带着乡亲们送的几麻袋红薯干返回了老家,后来上学、工作、成家……但他一直念念不忘那个大大的白面馒头,不忘那户好心的人家,不忘那里朴实热心的村民。刘益标暗暗下定决心,誓言一定要知恩图报。2013年1月已经68岁的他只身来到洛阳,投入一生的积蓄30多万元建起了种植、养殖立体农场,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,并决定等农场成规模后无偿送给当地人。一门心思报恩的老刘,家境其实并不算宽裕。 儿子还没结婚,这30万原本是儿子买房子的钱,他却用来回报这个救他一命的土地。
         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于一个制作杆秤的百年老字号。故事的主人公姓江,江家人祖祖辈辈做杆秤一做就是200年,由于做工精心、品质好、秤头精准,大家都称它为江家秤。在江婆婆手上,一杆秤要经过10多道工序、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。作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,江婆婆也已70多岁满头银发。
          江家做秤有一条原则:不做计量有偏差的“劣秤”,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“短秤”。江婆婆说,祖上做秤时曾用过“江正兴”这个牌子,“正兴”就是“心正则兴旺”,只要坚持公正公平,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。在当地,“江正兴”可是商贩和居民心中的“大品牌”。由于精确性要求高,每杆秤她都需要反复校量。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两杆秤。因为做秤公道、守规矩,江家在方圆百里赢得了美名。在电子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,江家的手工称成为小商贩们做买卖的必备品。在菜市场里称重,卖方说句“这是江家的秤”,买者一般都会放心。遇到称量偏差,人们往往用江家的秤解决争端。由于杆秤容易被动手脚,秤量没有电子秤方便。如今用杆秤的人越来少,江家人做秤到江婆婆和弟弟这已经第五代了,他们的下一辈人有的当了老师,有的做了会计,没有人继承这门祖传的手艺。江婆婆说,孩子们更喜欢现代科学技术,如果他们不喜欢传统的东西不会强迫他们学,但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无论做什么,江家人规矩做人,诚信处事的家风不能丢。就算做不成大事,也要多做好事,不能坏了祖上传下来的好名声,手艺可以失传,但是诚信不能断代。江婆婆觉得,做秤如做人,秤不大,量的是斤两,称的可是良心。     
           有人或许会问,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,知恩图报、诚信经营难道不是我们应当做的吗?是的,这些道理我们从小就懂得,传统教育告诉我们,这些都是为人的本分。当我们每个人听到这些故事后都会为之动容,我想是他们对诚信的坚守和传承感动着我们。一笔17年的欠款放在今天,在一些人看来有可能是打了水漂,而田祥老人不畏艰难,硬是凭借点滴积累还清了债款。一个馒头值多少钱?5角、1元、5元?在普通人看来,其价值不过如此,但对于刘益标来说,50年前的那个馒头的价值无法估量。一个救命馒头,被记忆了半个世纪;一句诺言,信守了50个年头。年近七旬的刘益标矢志寻找、回报恩人的故事,向我们展示了一种,鲜亮的人生态度:珍重生命中的善,倾己之力加倍回馈。江家秤加工精细、品质上乘,但最值钱的,是绝不亏良心。两百年,江家老字号口碑不败,靠绝活,更靠诚信。
          那么诚信究竟是什么呢?
          我想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看似简单却践行起来不容易的事情,简单是因为诚信的道理人人都懂得,不容易是因为说到做到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。平凡的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、生老病死,当与诚信冲突时,诚信往往就变成了一件可为可不为的事,在为与不为之间掂量一下,诚信就变得可以取舍。但是诚信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在平凡甚至负重前行的生活中,却把它视作一种坚守。田祥老人未必知道商鞅“立木为信”,季布“一诺千金”的故事,刘益标或许并未听过古时“一饭千金”的典故,江家人可以为了大价钱去帮别人做短斤少两的秤,但是他们心底里却有着对诚信的崇尚,品格里有着对诚实守信的坚守。
          “德,不因显爵而高尚;品,不因贫穷而低劣”。在义与利面前,他们选择了情义;在人与己面前,他们选择了他人;在责与权面前,他们选择了责任;在可为可不为的时候,他们选择了内心对诚信的坚守。在这个信誉有所缺失的社会这份坚守与传承显得异常宝贵。这,正是我们为之动容的。
          诚信是一颗火种,能点燃人们内心那盏向善的明灯。接受田祥老人还钱的村民们是诚信的受益者,同时也是诚信的传播者,田祥将欠债如数归还时,他们没有一个人多要一分钱;刘益标以涌泉回报50年前的滴水之恩,半个世纪的岁月没有冲淡他对恩情的铭记;江家人诚信的家风传承了200年,手艺可以断代,诚信却要辈辈相传。诚信的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善,也照亮了生活中的美。人人向善,人人都是社会的燃灯者,是美好生活的一份子。
          诚信是春日里的一抹暖阳,让守信的人心灵美好,让获得者内心温暖,让生活生机勃勃。正如冰心诗里所写的:爱在左,情在右,在生命的两旁,随时撒种,随时开花,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,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,踏着荆棘,不觉痛苦,有泪可挥,不觉悲凉!
          诚信有时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而我们每天都在生活的小事中讲着自己的诚信的故事。上午买菜零钱不够,下次去的时候一定会记着还上;邻居家将孩子嘱托给自己照顾,一定会像照看家人一样细心、周到;领导安排的工作,加班加点也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等等。这样的诚信小事,我们每个人每一 天都在做。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坚持,在点滴中坚守。
          诚信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经过漫长、沉重的生活之浪,淘沥而出的赤纯之金。诚实守信给人以内心的涵养,并折射出道德之光。今天我们讲诚信的故事,听诚信的故事,诚信的故事也在你我身边发生。我们不是诚信建设的旁观者,而是诚信和良好道德风尚的缔造者。让我们坚守诚信本份,在相互间、在点滴中,始终将诚信之举融入生活、工作,融入家庭、社会,讲好我们自己的诚信故事。
     

    相关热词搜索:三个 故事

    上一篇:被誉为“当代焦裕禄”
    下一篇:曲靖市政协机关道德讲堂“诚信”主持词

    分享按钮
    ?

    版权所有 36365线路检测中心

    地址:曲靖市玄坛路72号 电话:0874-3134401

    备案序号:滇ICP备07000302号 公安备案号 53030203202008

   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24号